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陳政亮日前在報導者網站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促進階級流動,何不考慮「私校低學費高補貼政策」》一文,內容指出教育是階級流動的重要途徑,但是作者進一步認為臺灣的教育缺乏階級流動的功能,原因在於家戶所得高的學生進入排名前面學校的機率,遠高於家戶所得低的學生,後者進入了排名較後的學校,始得教育資源出現反向重分配的現象,讓弱勢學生更加弱勢。這篇報導主要是以臺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於2002年發表的《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距》為基底,進一步擴充資料後發現,臺大學生皆來自高所得的家庭,且分配到較多的教育資源。得出這樣的結論後,陳政亮教授進一步的提出正向重分配的概念,主張私立學校低學費高補貼,並增加私立學校的教育資源。提出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希望能夠讓私立學校的學生能夠不用擔心經濟問題,專心於學業成就的取得,另外教育資源的挹注也有助於私立大學提升到與國立大學相同的水平,如此一來學校內的教學、研究、學習設備提升之後,就會為私立大學的學生創造一個更平等的環境,有助於減少貧富差距所帶來的教育不均等問題。世新大學教師陳政亮。(盧逸峰攝)陳政亮教授也於文後也提出「後段學生是否值得高補助,是一種功績主義的窒礙」的結論,認為階級流動並非新的議題,是長久以來所存在的結構性問題,資本主義下的學校教育採取了表面平等的「功績主義」來掩蓋實質的階級篩選,這同時也驗證了伯恩斯坦的符應理論,也就是學校教育將國立大學的學生訓練成管理階層,而私立大學的學生則是勞動階層,畢業後分別在資本主義的市場中運作。會有這樣的現象產生也是功績主義社會所導致,學校如同社會,補助多寡與資源分配完全端看學生的程度而定,越頂尖的大學所拿到的資源遠高於其它大學,當資源越多時,學生的學習成就也會越高。功績主義所強調的是獎賞有能力的學生才能拿到大多數的資源,而私立後段班的學生如果多拿資源則會被視為浪費。陳政亮教授所提出的「私校低學費高補貼政策」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是為衝突理論的反動,也就是說為了讓私立學校的學生能夠享有同等的教育機會以及產生教育的社會流動性。不同於衝突理論的「高學費低補貼」,所代表的是競爭型態的教育,只要有能力就可以享有國立大學的待遇,反之只能進入昂貴的私立大學。張宜君、林宗弘(2015)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優勢階級子女就讀篩選性高且教學資源充裕的公立一般大學;中、下階級家庭子女易進入學費較高與教學資源相對缺乏的私立或技職大學。私校低學費高補貼政策對於私立學校的學生來說,是個減輕生活負擔與未來償還助學貸款的壓力的解決方案,許多人對於私立大學的學生大多抱持著文憑至上的心態而觀感不佳,以筆者過去大學讀私大的歷程來看,雖然私立大學的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有很有錢不愁吃穿,也有每天為了生活費打工的學生,而且占大多數。私立大學的高學費讓許多學生為了每學期以及未來償還的助學貸款而打工,不僅壓縮了學習的時間,也犧牲了與同學良好互動的機會。高等教育的初衷是為了能夠讓學生能夠取得專業技能並且在社會中向上流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演變,高等教育成了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的入場卷,而中下階層的學生為了能夠與人競爭,不惜代價花費高昂的學費就讀私立大學,四年後不僅專業知識不足,甚至有可能為了償還學貸而導致階級複製,這並非高等教育的初衷,也不是教育的目的,如果想要實現教育均等以及促進階級流動的理想,那就先從改善私立大學的開始。(推薦閱讀:觀點投書:學費調漲的溝通面─別「少數化」反漲的大學生!)*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相關報導● 「滿嘴謊言對得起1萬5000學生嗎?」反教育商品化聯盟痛批:中興大學漲學費卻不與學生好好對話● 觀點投書:學費調漲的結構面 談公私立大學生的「階級複製」惡化!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sucity29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